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胸怀强国之志,笃定追光前行 DATE: 2025-01-13 14:10:07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舞台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打造的剧华沉浸式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在中国科技馆连续演出10余天。演出现场,夏之胸怀在时空交叠、光文古今对话、烛火之志追光技艺交融的强国前行精彩呈现中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赞叹。
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笃定烛火》剧照
小切口折射大时代
展现“向光而行”的时代对话
《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以浩瀚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之间的神秘联系拉开帷幕,从遥远的舞台浩瀚星空到四川甘孜海子山藏地高原,从宋代水运仪象台到现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剧华该剧以物理学领域的夏之胸怀一个小切口“宇宙线”,架起了古今“追光前行”的光文对话桥梁,展现出“向光而行”的烛火之志追光时代探索,描绘出跨越时空的强国前行科技发展画卷。
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笃定烛火》剧照
该剧生动展现了北宋天文学家苏颂奉旨组建“详定制造水运浑仪所”,他带领团队经过三年多的舞台努力,制造出以漏刻水力驱动,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成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苏颂在建造时遇到的艰难困苦、以及遭遇宦官奸臣的重重阻力,在戏剧冲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乔真、陈曦燃、小林等科技工作者不畏高原反应和天寒地冻,守候着来自宇宙的神秘“信使”——宇宙线,因为它们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太阳活动及地球空间环境等重要科学信息,科技工作者们为人类探索宇宙解码“信使”基因,贡献青春与智慧。
苏颂等先贤与当代科技工作者在“向光而行”的时空隧道中进行对话与交流,构建起连接历史与当下的人文科技桥梁,再现中国古代天文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时代意义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剧照
小个体抒发大情怀
重塑科技工作者的强国之志
从宋代水运仪象台、胶泥式活字印刷术、记里鼓车、指南战车的发明创造,到现代宇宙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器、载人航天神舟飞船等高科技创新创造,从古至今,科研人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克服重重困难,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通过沉浸式演出再现了北宋天文学工作者记录“天关客星”以及苏颂攻坚克难、汇聚八方人才、建造水运仪象台,还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工程建设、招兵买马、数据采集的奋斗历程。
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剧照
“海拔4410米”“零下30°”“氧气稀薄”“女博士应聘”“穿加绒皮鞋”“套三层袜子”,从几位演员生动对话的关键词中,观众感受到低温严寒下科研人员为了捕捉宇宙射线辛勤耕耘的“高能”与热情。这种沉浸式的生动表达,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爱好者胸怀科技强国之志、忠心爱国之心、矢志报国之情,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锤炼强国之技、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剧场展现大气象
激发科普对象的审美共情
《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融科技与戏剧、古代与当下、内容与形式于一体,从宋代器物展陈摆放到“拉索”实验室布置,从宋代人物服饰到现代科研人员着装,从预示国运昌隆、润泽后世的“祥光”到赢得国际宇宙线研究话语权的“拉索”探测,以及沉浸式纱幕全息投影呈现出的虚拟、朦胧、梦幻视觉效果,观众在近距离、沉浸式、体验式小剧场中感受剧中人物穿越古今的传奇经历,思考古今科技的时代气象与发展历程。这是中国科技馆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次跨界融合和重要探索,也是“两个结合”视域下开展文化传承、讲好科技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为激发广大学子的科学兴趣、展现科学的可见性和传播力提供了创新表达和探索路径,实现了科普对象的情感共鸣和审美共情。
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剧照
剧中反复在说,“热爱,真的能发光吗?”浩瀚宇宙广阔无垠,似乎很遥远,但“拉索”很近,宇宙线就在身边。向光而生、追光前行,千年后的今人和古人同看一片宇宙星云,仰观宇宙之大、体验文明之光、同享科技之美,相信热爱一定能够发光!
(作者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研究员、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